較早前在優先場看了《不赦之罪》,一直拖稿,直到電影差不多上正場才寫。
剛巧見到教內媒體轉載一位同工的文章,有一點感想,順便回應一下。我認為,這部電影的核心在於探討「仇恨」與「罪」,同時也觸及了「赦罪」這一反面思考,這三者構成了整個劇情的重點。許多人將《不赦之罪》與《密陽》作比較,這並非不可以,畢竟《密陽》的主題聚焦於如何理解上主的寬恕。然而,《不赦之罪》則是反思個人如何看待「罪與寬恕」這一問題,以及誰有權柄去寬恕他人。導演與編劇以高度戲劇化及強烈張力的方式,精心鋪排了這個故事。
或許以下並不算劇透,大家應該也知道黃秋生飾演的梁牧師,其女兒(由陳書昕飾)因自殺而離世。隨著劇情發展,我們了解其女兒自殺的原因是因為遭到強暴。某日,梁牧師邂逅了一位剛出獄的少年阿樂(由George 歐鎮灝飾),因緣際會下,阿樂來到梁牧師所牧養的教會。
本片的戲劇張力來自兩種因素:阿樂他如何看自己犯過錯和罪(在法律上和宗教上)。當然,電影中是有意無意混在一起的,為了提高戲劇的張力無可厚非。但也值得我們去反思到因為傷害人以至間接令人死亡,受完法律的懲戒,被囚禁後釋放,是否真的已經改過自身呢?當他面對受害者的家人的時候有沒有改過自身呢?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黃秋生所飾演的梁牧師,如何看待在他面前間接令他女兒自殺的少年。歐鎮灝飾演那種坐完監出來,呆呆的,與外界有少少脫節,但又清楚自己身份狀態那種內向。不多劇透,總之他性格內向是劇情的鋪排。阿樂,他怎麼看自己呢?他發現基督教的信仰其中一個核心就是赦罪,所以他決定返教會,牧師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
在這裡很想回應另一位牧者的文章,這位牧者說梁牧師沒有濫用職權,我是不同意的,是不是沒有濫用職權呢?我個人認為其實不是的,在電影海報大家也看到阿樂背著十字架,或者歐鎮灝本人也背著十字架在鬧市作電影宣傳,在電影裡就背著十字架上山,當然這是一個戲劇化的方式去演繹阿樂對牧師的順服。但是兩人之間的權力結構是否真的如此簡單?牧師始終是在信眾和會眾面前有權力的人,所以當他這樣對阿樂時,是否真的完全沒有濫用權力呢?我是不認同的。
當你入場看這部電影時,看到高潮,你會反問,「難道這個行動難道不是濫用職權嗎?」
我在其他地方都寫過,高潮和結局,當然是戲劇效果的鋪排鋪墊。至於這情節會不會在教會真實發生?,我的感受是「不是不可能的」。電影當然值得一看,即使是信徒入場看,從中反思什麼是「罪」,什麼是「赦免」,什麼是「仇恨」、「怨恨」,是頗有趣的。當然,如果你已經返教會一段時間,甚至乎你是教會的領袖,甚至乎是同工,我覺得你會看得更加開心。我是非常推介這套電影的。
我還是想補充一點:那個「罪」、「寬恕」,「赦免」。很明顯在戲中梁牧師是寬恕不了阿樂的。當然,罪得赦免是信徒深信的核心信仰原則,「罪得赦免」是靠著耶穌基督的權柄而成就。整個劇情也圍繞著牧師本人作為受害者的家屬,或者受害者本身,他如何看「寬恕」這件事呢?他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權柄去寬恕這個加害者呢?我覺得這是很值得思考的,當然大家看到的是因為要履行他的職責,而去做某些事。但是他是不是很真心地幫助阿樂,幫助阿樂離開他的罪惡,或者接受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呢?這其實是模稜兩可的,但這模稜兩可之間就是令我們有很多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