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講完《城市靈修》的第二章。開台的時候有提過「讀入」的問題。我發現我沒有講什麼是「讀入」,其實想講什麼呢? 不知道大家這個星期有沒有看ViuTV的新劇《弊傢伙!我要去祓魔》。一邊看,一二三集,發現很多東西和香港很相似。問題就是這些,「讀入」就是這樣。無論是什麼文本,你是有意識去「讀入」,還是相反,作者是有意識去引導你「讀入」,還是相反呢?《弊傢伙!我要去祓魔》很明顯是,那個痕跡很明顯。大家看看,ViuTV非常佛心,直接上載到YouTube,首兩集。如果你不想用他們的應用程式或網站去看,可以上YouTube,你看完就明白我說什麼。你要讀入到什麼? 極權政府,逼市民不要去看到某些東西,看到都假裝不見,見到就要再教育營。你明白吧? 這個就是很明顯,劇本是期望你讀入的事情。為什麼說起這件事呢?《城市靈修》這本書很有趣,作者獨入了很多不應該被連在一起的東西。舉個例子,我們今天看第二章,書中提到網絡情緣的騙案,那些女士中招的女士,很多都是用崇拜的方式去接觸這些在網絡另一邊的男士,有宗教意涵,好像有宗教的意味。這很明顯是作者自己強行「讀入」了某些東西。
如果你熟悉基督教信仰、希臘羅馬哲學對於愛這個概念的分類,你會知道很難說男女之間的愛有宗教意味。因為在希臘羅馬哲學的討論裡,愛分三樣:Eros, Philia, Agape,感情、情慾的愛,友愛,兄弟情,朋友之間的感情的愛,寫記的愛。最後那個是說耶穌基督,寫記的愛。《城市靈修》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神學院老師,我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位神學院老師竟然連一個這麼基本的概念都沒有提出來討論呢? 拿來用呢? 會不會是跳躍式的去說網絡情緣的女士會崇拜,好像宗教性的崇拜,在網絡另一邊的虛擬的男士呢? 這個就是說,獨入也有好也有不好。有些是作者本身已經設定了引導讀者去獨入,有些是相反的,作者自己起了一個不好的頭,而他自己有一套的想法之外,就期望讀者跟著他走。
當然第三類,就是讀者自己強行「讀入」,想像佢去說很多東西。三樣的可能性。我覺得在文本來說,無論是《弊傢伙!我要去祓魔》,或者是很久之前的《天與地》,或者是《毒舌大狀》。大家都在戲劇裡面看到香港城市社會的現況,當時的現況的痕跡。這些是作者期望讀者讀入的例子。但是《城市靈修》這本書很明顯是作者自己,我不知道是不是用這個字表達,還是他用一廂情願去理解,而引導了讀者去一個錯誤的方向呢? 我們這段時間看《城市靈修》是挺嚴重的,很坦白的,看的時候就像是那些Photohunt找錯處的遊戲。我不是要特地去雞蛋挑骨頭,而是真的很容易會發現作者有很多明顯的邏輯上,或者是一些概念的混淆和紊亂。我們仍然會繼續開這本書,仍然會有這些後續的討論,不過剛才漏了一些,我就順便補充一下。